土家织锦服饰的发展演变

土家族的衣着服饰,历史以来变化较大,主要分为清“改土归流”前后及新中国解放前后几大阶段。土家先民长于纺织织造,《后汉书》就记载有:“织绩木皮,染以草实”、“好五色衣服”。“衣装斑斓”的习尚。据清《水顺府志》卷十记载:“上司时,男女服饰不分,皆为式, 头裹刺花巾帕,农裙尽绣花边。”“士民散处山谷间,男女短衣跣足,以布裹头,服斑斓之….喜垂耳圈,两耳累累然,又有项圈手圈。”正是因为土家人男女皆喜斑斓花衣之特性,头帕衣裙尽要花边,所以这独特的审美情趣及实用需求大大促进了上家纺织印染、刺绣挑花的发展和土家织锦的进步,而土家织锦是当时“五色斑衣”的主导织物。特别是“数纱花”一类的织锦,多以平纹组织为主,纱较细,断纬起花后的整体不厚,基本与租家机布差不多,工艺相对比较简单,工时合算,适合制衣成形。据1998年10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在永顺土司王故地老司城的考古发掘,明代上司王的古墓中首次发现八块人物造像砖雕。砖雕每块长40厘米,宽30厘米,四周为卷云纹,整体为一幅 “八人会奏图”。雕像中的人物动态生动,吹奏各异,乐队中全为男性,从他们的衣着上可以清楚看到古人的服饰结构和型制。他们上身为麻布短衣,交领布袖,两柏饰有花边,檐子走线,对扣。短衣下遮八幅罗裙,前后各四块组成,每块接缝明显留线,罗裙拖地,土家族古名的服饰可见一斑。


清雍正“改士归流”以后,清政府认为土家族“服色一项,更属鄙陋。”加上满汉文化大量的涌入土家地区,并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推崇,满汉服饰进入土家地区后,经土家人民的再创造和加工,逐步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式样。男子头包青丝或青布帕,成人字形,着琵琶襟特点的满襟或对胸便服,有领,袖口滚边,至今仍是士家老者的常见服装。裤子有白布裤腰,裤脚短而大,缠兰布裹脚。妇女比较讲究,有老、壮、青年之分,头包青布帕,青年妇女喜穿青、兰、绿、红色托肩上衣,均滚花边或五色梅花条,套一件花围裙。裤子下端膝部和脚口有五色花或贴五色梅花条。而孩童的衣裤不多讲究,只是多有些点缀的花色图案及小孩特有的饰品。由于这时的土家织锦的主要功能作用已从土家服饰系列中退了出来,所以质地较粗而厚,花色富丽复杂,已不再适合做衣料。20世纪中叶以后,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加快,科学文化的普及,土家地区的服饰逐步向现代文明靠拢,只有在农村还有部分中老年人或边远的村寨穿满襟,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通常的流行大众服式。

西兰卡普-土家织锦图样素材及定制服务
西兰卡普 » 土家织锦服饰的发展演变

西兰卡普-土家织锦图样素材及定制服务

淘宝店铺 在线咨询